经方大家陈瑞春教授
陈瑞春(1936—2008),现代医家名。男,江西铜鼓人。江西中医学院教授、主任医师、首批江西名中医、广为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生导师、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会“学术顾问”、全世界国名老中医带徒第二批导师。曾任江西中医药院伤寒教研室主任、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务副院长、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、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、《江西中医药》杂志常务编委、全国仲景学说研讨会委员、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。陈瑞春从事《伤寒论》教学、临床、科研工作50余年,主攻“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”。临证擅用经方,长于内科心、肝、胆病以及内、妇、儿科部分疑难杂症。如对甲肝、乙肝、肝硬化、冠心病、肾病综合症、尿毒症、肿瘤的中药调治、小儿厌食等都有较理想的疗效。
陈瑞春临床50年的心得体会
来源/ 人卫中医
中医名医大家成才之道有三大要素:一是熟读经典,二是名师指点,三是重视临床。
不过并非所有的名医都是门出经典,其出自药堂者有之,也并非所有的名医都有名师点拨,其自学成才者也非少数,但没有一个真正的名医不是经历了艰苦的临证磨炼。
因此,重视临床是三大要素之中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。江西中医学院的经方大家陈瑞春教授(1936~2008),对此很有感慨,我们特别对陈老先生就如何才能做好中医临床的问题,进行了专题采访。
下面介绍陈老对临证诸问题的一些看法及经验。
1临证学艺,首重诊察操作
(1)望面色
面色关乎预后,五轮八廓,有时可以见微知著。
如面色阴沉晦暗,预示肾水不足,两颊发青为肝色外露,虽然与现代医学肝功能指标不一定相应,但与病势轻重缓急甚为相关,肝硬化患者面色的黄与青很重要,关乎预后之好坏。
肾病、高血压等都有特殊的面容,如肾性高血压面容青紫、青铜色,是脾肾不足,肾水泛滥;尤其是五官反应,如鼻头青、目睛青、耳垂干瘪等,直接反映五脏之病,五脏真象,多从面出。
(2)看眼神
眼神能反映病情的轻重深浅,很有临床价值,尤其是慢性病、衰老深重者其反映五脏精气之目会显失神。如目色发木,瞳孔呆滞,预示肝肾衰败。
(3)最重舌象
舌象直观可靠,常要审视二三。观舌,舌质舌苔宜分开看,舌质往往一眼可辨,而舌苔则需多花时间。
个人望舌经验是,苔腻如豆腐渣,则非苍术、草果苦温燥湿不能化。
但若舌红、舌体不胖为阴虚体质,则要有所顾忌;肝硬化者,舌质决不宜红,脉也宜软缓不宜弦急,否则,为肝阴受伤之象,病势易于突发危症。
舌现瘀斑,未必都是血瘀,也有因气滞、水阻所致者,若兼苔滑者更是如此。另外,血小板减少也会瘀现于舌,多属脾不统血,自然要用黄芪或归脾丸之类。
(4)望咽喉
现在虽然值得普遍重视,但其诊断意义不宜用之太滥,平时抽烟、渴酒者,也常会刺激咽喉发红。
犹如常人也多少有些胃粘膜充血一样,未必就要清热治疗,一般可以有无痛感为度,而有些咽红不肿的还需用桂附八味之类。
因此,对咽喉红,要从多个侧面加以综合判断。
2问诊有技巧
(1)分主次
首先要分清主诉症状,以便抓住诊治的主要矛盾。
主诉多在一般问询患者何处不适的第一句回答中出现,这往往是患者希望你解决的首要问题,也通常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。诊治不对准主要矛盾,临床疗效则不易令患者满意。
(2)细鉴别
注意围绕主诉展开,迅速找出鉴别要点。问诊时抓住这一点,围绕其主诉展开鉴别,就能够迅速找到鉴别要点,并省去许多无关或不重要的枝节内容,提高诊断速度。如主诉咳嗽,首先要围绕其属表属里,展开相关的问话。
(3)多合参
注意问诊与他诊交替,多诊合参。闻诊往往不会专门操作,常随他诊而作,如在问诊中听声音,有时非常直接,如感冒的咽痒咳嗽(某些慢性咽炎也会咽痒而咳,是素体毛病,我常以开音汤或略加辛温辛凉加以疏散也可),哮喘的胸闷喘促,都是相伴而行的。
再如在望诊中嗅气味,近身局部望诊、按诊时,即可嗅及胃火重的口臭,或子宫癌的阴臭等。
(4)懂排除
问诊要懂得用排除法。要注意通过排除一些症状,得出除外诊断。如无寒热、无饱胀、无汗出等,在《伤寒论》中,这类鉴别诊断及排除方法非常多,有的也是一锤定音的重要鉴别点。
3脉诊不可玄
中医脉诊是个特色,几乎成为诊察常规。但脉诊在多数情况下,是用于支持诊断或作诊断参考。
因为,凭脉辨证有一脉主多病,一病有多脉的情况,切脉断病要结合全身情况。
因此,脉诊同样讲究灵活性,有时诊断依据充分时,脉诊也可以忽略。这就是古人所提到的舍脉从症、舍症从脉的关系。
4临床诊断,重在证候鉴别
(1)首辨寒热虚实
中医辨证方法很多,而无论哪种方法,都必须分辨寒热虚实,以此确定病性之大概,比较易得要领,也首先能保证治疗大法不会弄错。
如《伤寒论》中“发汗后,恶寒者,虚故也”之类,要言不繁。
(2)落实表里脏腑
中医辨证,定性之后,再明定位,基本就能论治处方了。
如疮疹属脾虚生风的定位,色淡、得温则舒、见凉风则剧,但肤色不变,或体质瘦弱、食欲差,或下口唇干肿(脾开窍于口)等,用五味异功散有效。
(3)重视经络导向
经络为中医之特色,不可忽视,结合针灸,简便有效。
(4)结合方证鉴别
以方类证,从中比较选优,可谓简捷适用。临床往往需要先初步给出若干个相关方剂,再从中细致比较加以优选,我管这叫做方证比较法。
从初学时即用此法,我以为这不失为初学者的临证巧学之门。
如治痰饮者,可在苓桂术甘汤、二陈汤、半夏白术天麻汤、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之间选择,比较哪一个方更切合患者的实际,即投是方。
5立法处方,注意选用主方
(1)拟方选主方
临证根据定性定位即可立法处方,处方首先要选方,选方可以一个,也可两个,甚至三个、四个,但必须确定主方。
如痰热壅肺,可用麻杏甘石汤合千金苇茎汤,或泻白散合二陈汤。
(2)选方切实用
个人以为临证选方以汪昂 《汤头歌诀》较为精当实用,其既有诗韵格律,又有病机提要,还有加减要领,如有个名老中医喜用川芎茶调散治外感头痛,方即出于此。
现在虽已有《方剂大辞典》之类的方书大全,收集十几万个方,但不切合临证选用,只适宜特殊情况下研究备查。
6药物加减,强调有法有度
(1)加减要有规矩
成方运用常要加减,但加减要有板有眼,要符合原方的组方规律和宗旨,要符合临床病情的实际需要,不可随意化裁、加减太多,否则难免堆砌杂乱,失其大经大法。
如四物汤加减法,四君子汤的十多个化裁方(香砂六君子汤、归芪四君子汤、柴芍六君子汤、参苓白术散)等,加减精炼,进退得当,应变灵活之中不失立方主旨。
(2)增损要有常变
当前中药用量有增大的趋势,其中不能否认与药材质量下降有一定关系 (如用化肥催生的中药),但也不乏有因用药不精、疗效不佳而增加用量者。
如有人治糖尿病自拟方剂,黄芪多达60 g以上,甚至体胖痰湿之体也在所不忌。我以为这是一种不好的倾向,中医用药治病的关键。
首先是选药方向要对头,如同开锁一样,不在大小,对齿则灵,即便有些药物要重用,一般都是针对主药而言,不是全方药物普遍增量。
如经方柴胡桂枝汤,虽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,但其用量却是原方的一半。
7临床坐诊,贵在恒心不移
搞好临床,可能各有各的经验,但其中有个最基本的共同点,也是最基本的要领,就是中医临床的坚持与恒心,做不到这一点,其他都是空谈。
坚持临床不间断,既很重要,又很不容易,要能处理好教学、行政与临床在时间与精力上的矛盾,最好还要能使它们能够相得益彰。
自1963年,与我一同走上临床的一批同事当中,能够一直坚持好临床到如今的,恐怕就只剩下我一个了。
8经验总结,要能回归经典
据本人近五十年的历程回顾,临床经验的总结,最后要回归经典,才能有大的提高与飞跃。
有些人在临床上摸爬滚打了许多年,中药方剂也背了不少,但临床收效不大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始终未在经方上下功夫,以致临证处方杂乱无章,临床经验不能提升。
本人在五六十年代,就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体会,直到六十年代以后,较多兼任伤寒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之后,对经典理论有了比较系统深入的温习,才在临床更多地重视经方的运用,临证水平才有了飞跃式的提高。
回归经典,不仅是临床经验要回归理论,而且临床用方最好也要回归经方,否则,个人经验难以为国内同行所公认,也难以为他人所接受和推广运用。
如:对当今普通感冒滥用抗生素、发汗药所致的一些坏病,我曾选用过不少方子,甚至自行组方,虽说也有效果,但总觉得未得要领,取效很不稳定。
直到有一次治疗一个感冒经年不愈的老翁,因其兼有情志不舒而变通选用柴胡桂枝各半汤,竟真取得一剂知、二剂愈的奇效。
由此领悟到此经方的奥妙在于扶正达邪、和表顾里,最适合普通感冒误以苦寒败胃、过汗伤表的夹杂病症。
因而,确定了此方专治外感杂症的基本主方的地位,不仅使本人临证取效的广泛性与稳定性有很大提高,而且经验能够回归经典理论,易为更多同仁接受认可并得到推广运用。
至今仍常有不少学生和基层医生来信、来电,报告他们运用此方的类似验案。其他,如小柴胡汤加减治乙肝、柴胡加龙牡汤加减治失眠、五苓散加减治遗尿等,皆有类似的效果。
总之,经方的疗效之所以长盛不衰,是因为其万法归宗,如一个桂枝汤,可以化裁出多少方子呀!
一个小柴胡汤,通过加减变化可以广泛地运用在许多病种中,这都是因为其以经典理论为根基,而后世方剂演变发展,也大多万变不离其宗。
因此,经方有群方之冠、众方之源的地位,抓住了经方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,吃透了经方,加减药物、组建新方才能章法分明。
若能把自己的临证经验与经方理论联系起来,就能真正做到在继承中求创新、求发展。
李东垣、吴鞠通创造名方,无不是导源于伤寒、精通于经方的。我临证衍化经方治杂病,如参芪真武汤治风心、心衰,半夏泻心汤加厚朴、木香治慢性结肠炎等,也是遵循这个原则。
当然,经方也非万全,有选择地补充一些后世的专病专方,如养阴熄风的镇肝熄风汤、活血化瘀的血府逐瘀汤等,也不失为丰富临证治疗手段的必要途径。
但应该首先以重视经方为前提,否则主次颠倒,良莠不分,势必事倍功半。
9信仰中医,临证第一要义
当今要真正做好中医临床,首要应关注的问题是中医的自信心,因为比较现代科学、现代医学,是否从内心真正相信中医,关系到学医者的基本态度。
面对中医扑朔迷离的知识体系,能否克服更多的困惑,去专心学习、潜心思考,能否坚持不懈地运用中医的眼光观察病症、运用中医的思维分析病情,这都不是轻易能做到的事。
如果首先自己心中就已动摇,面对临证错综复杂的病变,要守住先中后西,能中不西的诊治规程,谈何容易?
如果学习中医,首先不能确信、确认中医有实效、有真理,他就不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智慧、精力与技能,去发掘中医文化中隐含的丰富宝藏。
因此,若没有对中医的热爱与执着,其他的学习方法也好,临证技巧也好,都将是形同虚设。
现在的本科生、研究生毕业出来,若自己就不信中医,对中医左右猜疑、缺乏热诚,则难免会因古今文化的思维差异。
对中医的传统观念、理论框架、诊治程式在思维意识上格格不入,遇到医疗问题不敢依靠中药处理,或自觉不自觉的更多从现代医学中寻找答案,跟着现代医学的鼻子转,中医水平何时才能提高?
因此,比较而言,诚信与聪慧,首先需要的是前者,而勤能补拙、信能达至,中医界笨鸟先飞的例子不少,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亦乎不少,道理就在这里。
当然,中医要使人确信,而不是盲信,至今为止,最好的途径就是临床耳濡目睹的有效实例,我之所以自幼就认定中医,就是因为亲眼看到家父纯用中药针灸救治患者的生动事例。
通常说学中医要有师父领进门,相当大的程度上,就是他首先能使你对中医实际的有效性建立一个坚定的信念,从而,才有今后的学习热诚与勤奋努力。
10寄语后学
回顾五十多年的临证历程,仍有两点遗憾之处:
一是中医临证遇到问题可供有效查找的参考书籍太少,《杂病源流犀烛》《类证治裁》《世医得效方》《医宗金鉴》之类,只能提供一些条条杠杠式的参考。
二是中医临证遇到问题不能相互磋商学习,彼此的门户之见、猜忌心理仍然是潜在阻力。
在此特别提出,希望后学引以为鉴,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实践中,及早树立团结互学的风尚,形成齐心合力的队伍,才能共同完成中医继承创新的大业!
【本文选自《上海中医药杂志》,2006年07期,作者:刘英锋,张光荣。】
版权声明
本文来源: 人卫中医( ID:renweizhongyi ) ,由张仲林( ID:e41121 ) 整理发表 。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。张仲林( ID:e41121 ) 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,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。尊重知识与劳动,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作者和转自张仲林( ID:e41121 ) 。张仲林( ID:e41121 ) 所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张仲林( ID:e41121 ) 平台无关,仅供临床与研究参考,非医务人员请勿试药。
编辑:寒香医路 。
今日荐读
【最美天使】
1.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"最美天使"摄影大赛征稿火热进行中...
2.【护士节快乐】护士那么美,请你来看看,大波美图,音乐场景,献给最美的你!
3.【重磅】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最美天使摄影大赛圆满谢幕!
【仲林频道】
1.【南方农村报】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
2.【潮州日报】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--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
【皮肤频道】
7.国医大师禤国维的8个医案:消痤汤治痤疮,消炎止痒外洗方治皮肤癣病,小儿湿疹方治小儿湿疹以及皮肤解毒汤,脂溢性脱发方等治……
9.禤国维皮肤病治疗经验交流 |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·广州
12.马淑然教授论治痤疮经验
17.痒疹浅说
18.荨麻疹浅说
19.人体最大器官——皮肤的相关疾病与治疗,有趣的皮肤数据,身体痒也许是疾病的提示
【肠胃频道】
1.国医大师脾胃病国手李振华:摆脱胃痛的困扰,就该这样治疗!
2.【问道国医大师】李振华:脾胃病防治九字法--脾宜健,肝宜疏,胃宜和!
14.胃食管反流病(GERD)诊疗三部曲——症状与诊断,治疗策略,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要点
【中医频道】
【西医频道】
【指南频道】
【人文频道】
1.《中国医师宣言》《中国医师道德准则》——《中国医师宣言》宣誓仪式首次在国内举办
2.茶竟有这些功效,清代医家如是说 | 最美十首茶诗,茶中有诗,诗中有茶!
【书法频道】
【文学频道】
5.潮安战友张仲林
6.潮安村医张仲林
【潮汕频道】
1.十载灯首逢盛世, 廿二高歌颂圣功●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丁酉年正月廿二日灯首纪实(一)
2.一届神逰日, 千载驾临天●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丁酉年正月廿二日灯首纪实(二)
【缅怀频道】
友情支持
《潮安健康》微信公众号(ID: e19620228 )
张仲林
张仲林微信公众号 ( ID: e41121 )
投稿邮箱:zhonglinzhang@126.com
您好师友!张仲林欢迎您关注!
共同学习,共同进步.敬请指导,健康快乐!